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科普资讯 > 疾病预防

秋季抑郁症的中医认识

    更新时间:2025-09-17

秋季抑郁症又称“秋悲”,属于季节性心理疾病,多发于秋季,主要因昼夜温差加大、日照减少引发,症状包括情绪低落、焦虑、睡眠障碍及自我评价降低,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。悲秋就分两种,一种是自己本身的心理精神状态为主,本身的忧患;第二种是秋天的寒冷萧条,带给人自然的一种不适和郁闷。典型的悲秋是两种情绪的叠加。

五脏之精气是人体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。若五脏精气不足或气血运行失常,就容易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,进而引发情志病。

中医认为,秋季多燥,在脏为肺,在志为悲,当燥邪伤肺,肺又喜润不喜燥,则感觉呼吸不畅,肺被抑制,如再遇到不顺畅事情更感悲伤,使人意志消沉,易生出抑郁不欢的情绪。肺为情志之节,肺藏魄主忧。“肺藏气,气舍魄”。肺藏魄在于肺主气,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,以气养魄。肺朝百脉而主治节,肺主气司呼吸,调节着全身的气机,辅助肝的疏泄以调畅情志。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输布和调节,肺气充沛,辅助心血运行,心神才能得到充分滋养,使之神清气旺,故曰肺为情志之节。肺在志为悲。若肺虚时,机体对外界的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说:“精气并与心则喜,并于肺则悲。”悲,犹如秋风扫落叶之凄凉,毫无生机,气机内敛,故属金而主于肺。忧,因其内向而趋于气机之收敛,亦属金而配属肺。悲忧的外在行为常常表现为哭泣,而喜极可泣、怒极可泣、过思可泣、惊吓可泣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哭泣是各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发泄,哭泣后原来的情绪得以舒缓,这节制了情绪的进一步过度发展,是肺为情志之节的另一表现。

《黄帝内经》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第一,秋季的起居有讲究。在这个秋季我们要顺应天气变化调整作息规律,早睡早起,不要赖床,但这里的早睡早起并不是要直接更改原有的作息规律,而是在原有的作息习惯基础上适当的调整,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就寝。此外,一定要增加户外运动的时间,加强日光照射,不宜久处室内。第二,秋季的饮食有讲究。秋季多燥,饮食当滋阴润燥,养护肺气,尽量少吃油炸、烧烤以及热性食物,如辣椒、韭菜、干姜、羊肉、大葱等不宜多食。而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梨、萝卜、荸荠、藕、枇杷、鸭肉、山药粥,冰糖雪梨粥等都更适宜秋季食用。

秋季的运动有讲究。秋季属于收敛之季,宜“养收”,不宜剧烈运动,大量出汗。适宜进行轻柔和缓的运动,以有氧运动为主,增强调节呼吸的功法训练,动静相宜。

《金匮要略》原文记载:“妇人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”方中,小麦甘凉养阴,补心养肝;大枣甘温质润,润燥缓急;炙甘草补养心气,和中缓急。三药合用,有养心安神、和中缓急的功效。可治疗思虑悲忧过度,耗伤阴血所致的精神恍惚,睡眠不安,悲伤欲哭,心情低落等情绪问题。


来源:中国医学科普网-疾病预防

关键词: